康熙御笔赐名的艾草——探秘伏牛山腹地宝丰大营镇“御书艾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07 19:39   来源:中国健康新闻网    编辑:烟雨       阅读:
字号:
手机查看

“御书艾”一个被康熙御笔点亮的伏牛山宝藏产业,流传百年,平顶山市商务局认定的平顶山市老字号。

也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,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,河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定的河南老字号

并于2024年被中国农业大学评选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 “ 头雁 ” 教学基地。

 “ 头雁 ”  项目是农业农村部、财政部联合印发的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实施方案》中实施的项目,旨在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,

用五年时间建成一支初具规模的带头人“头雁”队伍,并辐射带动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“雁阵”,夯实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基础。

御书艾起源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(中州名镇、汝瓷之都)

   这里历史文化悠久,地处素有中药材之都的伏牛山腹地,北纬33°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物产丰富。 

位于宝丰县西部山区的大营镇是宝丰县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大营镇地处宛洛古道正中腰,背靠南阳,直通洛阳,为宛洛古道四大古镇之一(社旗赊店镇、宝丰大营镇、汝州半扎镇、洛阳关林镇),做为重要经商通道上的古镇,这里商业气息浓郁,一直有“吃不完的大营饭,住不完的半扎店”的老话。

而大营镇的艾草文化也是历史悠久,周边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,地理地貌,造就端午前后田间地头漫山遍野的野艾,独特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这里艾草产量大,醇正芳香、出绒率高、桉叶素,挥发油含量丰富的品质。

大营镇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,其中康熙年间宝丰县大营镇进士吴垣在翰林院任职,修三朝国史,校录《古文渊鉴》经常和皇帝、太子在一起,讲解经史典籍,起草诏书,应对左右,备受重用。

吴垣经常带家乡的艾草入京,因其上乘品质,常受康熙皇帝称道,于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五月二十五日,召翰林院吴垣上保和殿觐见,临摹米芾七言绝句一首赐予吴垣,

内容为“风暖云开晚照明,翠条深映凤凰城;人间欲识灵和态,听取新诗玉管声。”是唐代诗人徐铉《柳枝词十首》的第六首,称赞大营镇艾草,展示出了对汉文化的折服与接纳,初次获得康熙皇帝御书。

吴垣携御书回故里,视为无价珍宝,欲传之后世,使千载生辉,乃兴土木,建楼三楹,将御书墨迹勒石一方,嵌于楼上北墙正中,取名“御书阁”,乡人称为“御书楼”,自此同时吴垣的故事乡人间广为流传,乡人们同时也骄傲的把当地艾草颂名为“御书艾”

康熙四十七年(1708 年),吴垣迁右春坊右赞善,成为太子的师长。此时,他在家乡故里大营新起宅第,时任河南巡抚汪灏亲笔题写门额“宫坊第”与“御书楼”交相辉映。

康熙四十八年 (1709年),吴垣视学(专任巡视京外学务,对学子进行考试)浙江。康熙五十三年(1714年),复典试浙江。并晋侍讲学士,特简司浙秋闱,成为浙江主考官,所取皆名士,为当时舆论所推重。康熙皇帝以念其功,赐吴垣半幅銮驾。

  康熙五十四年(1715 年),吴垣致仕携銮驾还乡,康熙派出卫队护送, 有开道的大锣,有雕刻着“肃静”“回避”金字的方牌,有金瓜、钺 斧、朝天镫等仪仗,还有一个镂金雕龙的蟋龙墩,一直送到大营,御赐銮驾被吴垣置于吴寨寨门阁楼。

大营地区周边乡人多来观摩銮驾和御书楼,以至于当地民间广为流传“赶了大营集,回家会评理”的老话,至此吴垣名声大噪,御书楼、御书艾、銮驾与吴垣的故事被周遭乡人广为传颂,大营镇至此也声名远播,民间又称作“双城县”,清末文人云游大营镇曾作对联称赞“传承御书雅韵,艾香守护康健”—御书艾。

在大营镇乃至宝丰县的老辈子人中,一直尊称吴垣为吴翰林,说起吴翰林和御书楼,御书艾,金銮驾,随口即来,当地乡人以此为荣,茶余饭后,街边茶社,象棋对垒,只要说起就是涛涛不决,绵延传承下来了几百年,也在这个伏牛山脚下的交通重镇周遭传颂了几百年。

 

 

图说天下

业界
生活态度
疾病
整形美容
保健